來到花蓮的第三天,今天的行程是太魯閣國家公園
清晨用完早餐,順著台階走到下台地的布洛灣休憩區,布洛灣台地是立霧溪下游的大型雙層河階大台地
,園區內有太魯閣族文物及工藝展示館、環流丘公園及伊達斯廳,今天的展示館內有族人表演傳統織布。
旁邊的遊客問婆婆是來工作的嗎?婆婆笑著說:「來表演的!」
婆婆專心又俐落地拿著紡錘穿過不同的織線,彷彿圖案都已深記腦海,這匹布婆婆說要3天便能織好。
哇~看看婆婆的姿勢其實織布很費工而且脊椎應該很酸吧??
忍不住要說,婆婆真是國寶呢!
太魯閣族婆婆表演傳統織布
從布洛灣山月村俯看下台地,美麗的回音谷
背後就是伊達斯廳了,這裡是多媒體的放映室,介紹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生態及人文影片很精采,硬體設備也很優! 值得一看呢!
告別布洛灣後,沿著台8縣中橫公路走來,立霧溪切刻而成峭壁與峽谷的世界級美景,躍然眼前!
這裡是燕子口
立霧溪峽谷在此變得更狹窄了,從這裡向西延伸到慈母橋,是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口的一段。
看到山壁上的標示了嗎? 若非在地達人的指點,還真不曉得上頭陡峭的山邊,有著令人探為觀止的登山步道,它是錐麓古道,
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份,更早期是太魯閣族各部落間聯繫要道。據說此路段「人人均捫壁蟹行,自始至終不敢交談」,險竣可見一斑。
錐麓古道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,要來詢訪,要先申請入山證呢!
而錐麓與福磯斷崖隔溪對峙,長約1.2公里,高約600公尺,幾乎全由大理岩構成,是太魯閣峽谷最壯麗的景觀。
慈母橋是一座美麗的紅色斜張橋,位於天祥以東3公里處的中橫公路上,為立霧溪與其支流荖西溪的匯流處
慈母橋東側橋頭的「慈母亭」,是蔣介石為紀念母親王太夫人所建,而橋中段旁的青蛙石上有「蘭亭」,就像青蛙頭上戴著皇冠。
中午時分,來到天祥地區用餐。
天祥,太魯閣人稱為「塔比多」,「塔比多」指的是山棕,中橫公路開通以後,在此設立文天祥塑像,並更名為「天祥」。天祥以東是經高度變質作用的大理岩層,以西則是較年輕且岩層較鬆軟的綠色片岩、黑色片岩、千枚岩等。
走過普渡橋,沿祥德寺步道行走,有26台尺高的白衣觀音像、七層高的天峰塔
父子二人學起旁邊大學生,玩起天峰塔借位來啦!
回程來到岳王亭,岳王亭由來即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〝岳飛〞。
從岳王亭的吊橋橫過立霧溪,可直上研海林道,是早年伐木時人員進出的通道。
時雨瀑布
岳王亭對岸山壁有一線瀑布,又有「時雨瀑布」稱號,會隨著雨量與氣候改變水量大小,從高處垂直往下落入立霧溪中。
寧安橋
跨越於青山綠水中的鋼構吊橋,這就是寧安舊橋,長達82公尺,是中橫開鑿之初所建,寬度僅容一輛車通過,在當時是台灣最長的單孔橋,朱紅的橋身,在一片綠意中顯得特別醒目。
新橋通車後,舊橋只供行人通行。此處山林環繞,景觀美不勝收,可同時欣賞到不同時期的橋樑特色。
寧安橋下方岩洞有座小廟,供奉不動明王,廟中湧泉,清澈沁涼。
青山環抱的常春祠
從中橫公路長春隧道西口,折轉到臺八線舊道,即可看到矗立在立霧溪谷峭崖邊階的長春祠,為紀念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所建,這裡成為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的地標。
唐式風格建築依地勢嵌入山壁間,清泉水自山壁湧出,形成一道飛瀑,如同秀麗的國畫!
回程時,來張難得的一家合影!
旁邊的牌樓是中橫闢建時興建,這座石碑,應該是為觀光客客製吧! 因為大家都要在牌樓前來張合影,其實還挺危險的!
走一回壯麗的太魯閣,才知道先人開天闢地的辛苦,其實太魯閣還有很多地方要好好探索,下次有假期時,Yi還要再來造訪!
還有,希望在我還走得動的年紀,能夠造訪一下椎麓古道!
後會有期囉~美麗的太魯閣國家公園
留言列表